顯示具有 DIY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DIY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

延伸閱讀 - DIY系列文

延伸閱讀 - DIY系列文 目錄

1. Lexus ES300加裝AUX-in

2. ES300手工打蠟DIY

3. 電源供應器改裝(加裝獨立開關)DIY

4. 不鏽鋼層架組裝

5. 紅米 Note3 (特製版)更換電池DIY

6. 日立 Hitachi RAS-22NB 冷氣拆解清潔DIY

7. 羅技Logitech M505/V320/V450滑鼠維修DIY (20181119更新)

8. 羅技Logitech NX80滑鼠維修DIY

9. EPSON L355連續供墨印表機加裝廢墨瓶

10.行李箱提把/握把維修DIY

11.EPSON L355連續供墨印表機洗噴頭 (EPSON印表機適用)

12.台達電DPS-250AB-22E電源供應器檢修DIY

13.EXTREME 450W電源供應器風扇維修DIY

14.汽車刮傷、沾漆修復美容DIY

15.羅技M150無線滑鼠(MK220無線鍵鼠組)更換滑鼠編碼器DIY 

16.微軟光學小白鯊(光學入門鯊)滑鼠維修DIY

17.錶帶更換DIY

18.ASUS A40j 筆電拆機拆解保養

19.汽車膠條保養DIY

20.Lexus ES300更換冷氣濾網DIY

21.Lexus ES300更換HID燈泡DIY

22.ASUS A40j 筆電換面板DIY

23.ASUS X550JD筆電拆機拆解保養

24.筆電螢幕轉軸基座修復DIY

25.康舒AcBel PC7058銅牌電源供應器檢修DIY

26.華碩ASUS MOBTUO滑鼠維修DIY

27.EPSON LQ-310皮帶鬆脫維修DIY

28.西華PSP-575S2電源供應器檢修DIY

29.電腦電源供應器改裝車用點菸座DIY

30.DC電源接頭改裝DIY

31.ASUS M500-PU401LA簡易拆機更換硬碟DIY

32.冷氣滴水&冷氣排水器漏水處理DIY

33.羅技M105拆機檢修DIY

34.華碩X450J拆解、更換電池/SSD DIY

35.Lenovo G50-70拆機更換SSD DIY

36.ASUS X556U拆機更換SSD DIY

37.USB讀卡機維修DIY實作記錄

38.Acer E5-573 拆機更換SSD DIY

Acer E5-573 拆機更換SSD DIY

前陣子家父反應筆電很慢,好一陣子沒用了。筆者使用下來,功能都還正常、Win10也都能正常更新,唯一的問題是跑得很慢...很慢......

這台Acer E5-573是2015年購買的,家父只拿來看股票、看新聞/Youtube等,使用單純,跑得很慢,想當然爾就是受限於傳統硬碟(HDD)的效能,筆者手中還有閒置的SATA SSD,於是著手進行拆機更換。

以下是實作記錄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. 將筆電翻到底部(D蓋) ,肉眼所見的18顆螺絲全部卸下,這些螺絲長度相同

2. 下圖紅框處這顆螺絲也是其中一顆,卸下後、將光碟機抽出

3. 光碟機抽出後,可以看到還有3科較扁的螺絲,也卸下

4. 再來就可以沿著C/D蓋的交接處扳開,可用指甲、塑膠卡之類的就行。建議從光碟機這一側比較好扳,另一側因為有各種I/O port,所以比較不好處理

5. 扳開後,D蓋不可貿然直接拿起,因為D蓋有喇叭裝置,有條排線連接主機板,所以須先小心將排線移除,D蓋才可完全取下

6. D蓋取下後,就可以看到內部各組件了,記憶體插槽擴充容易,紅框處則是SATA硬碟處,向外、向上拉就可將硬碟卸下。散熱風扇、鰭片等處可利用此時稍作清潔。

7. 硬碟固定座兩側是橡膠固定,向外扳開硬碟就取下,免螺絲固定,算是相當方便

8. 硬碟取下後的硬碟固定座

9. 將SATA SSD裝上後,就可以裝回。回裝的方式就是拆機的反向順序


換上SSD之後重灌,老電腦猶如新生,尤其對於文書功能的使用者而言,既有電腦的效能仍游刃有餘,是相當具效益的延壽方案!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

USB讀卡機維修DIY實作記錄

其實這個實作記錄是很久之前的,拿來墊墊檔......

這一台USB多合一讀卡機,是組織裡的某部門公用讀卡機,某天同仁反應壞掉無法用了,於是就給筆者拿來實驗實驗

當讀卡機一拿到手,就可以猜到問題在哪了-- 線斷掉。線與讀卡機本身的連接,鬆垮垮的,這通常也是很多讀卡機的通病。

不過,既然只是線斷掉,修理起來,難度應該也不高......。以下就是實作記錄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▲殼拆開,很明顯就是好幾根線斷掉。拆下前,記得每條線的位置

▲電烙鐵準備,四條線,幸好不是緊密的位置

▲烙好了

▲插上USB試試

▲電腦有識別到裝置,成功!

▲回裝,但由於這種讀卡機的設計,似乎都刻意的不耐用......,所以筆者準備熱熔膠

▲用熱溶膠將殼/彎折點的地方黏住,減少讀卡機板與線拉扯的狀況

以上就是實作記錄。

雖然說最後用熱溶膠將殼/彎折點的地方黏住,可以減少讀卡機板與線拉扯的狀況,但線也無法彎折回凹槽了,不過這種讀卡機本身就是小體積,也非隨身攜帶,美觀與攜帶性就是其次了,修好之後就拿回給部門使用了。

其實現在一個讀卡機在3C通路買,大約2、3百元有找,壞了如果急用就直接買新的就好。只是這樣的設計,實在很不耐用,只是線斷掉、並非晶片或某些原件壞 (而且讀卡機其實很耐用才對),修好之後,這要再壞應該不容易了。

利用一點閒暇時間處理,其實也是挺有趣的......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

ASUS X556U拆機更換SSD DIY

 使用多年的舊電腦/筆電,迄今使用一般上網操作、文書作業都仍游刃有餘,其實沒有硬體故障的話,可以不用大花錢換新電腦;如果只是希望提升使用體驗、希望電腦反應加快的話,升級SSD、記憶體就夠了,費用不高、但體驗就很有感

社福組織經費有限,錢都要花在刀口上,電子產品折舊/折價快;筆者此次要更換SSD的筆電是ASUS X556U,是筆者服務的組織於2016年採購,搭載的CPU是當時主流的i5-6200U,效能仍足以應付當前文書與上網需求

而該需求單位因為只是要拿來在事業單位狹小的辦公室內使用、有時需移動/開會等,尚不需更換筆,協助評估後,升級SSD成為首選......

廢話說完了,以下實作紀錄才是重點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. 筆電翻到背面(或稱D蓋、D面),先拆記憶體擴充槽蓋(雖然不影響整個D蓋後續拆裝,但仍會建議拆下來)


2. 接著就是D蓋的「11顆螺絲」要卸下,看起來有10顆,但是有一顆藏在轉軸旁的腳墊下,要先把腳墊撬開,就可以看到螺絲
(※該機型搭載4GB DDR3,已經焊死在主機板,留一個擴充槽,照片裡已有差記憶體是先前該機器曾擴充而插上的)

3. 螺絲就藏在這,撕下來的腳墊,通常仍完好,回裝時如果失去黏性就用雙面膠黏就好

4. 卸下的螺絲長短不一,回裝時必須留意

5. 再來就是撬開D蓋,沿著機殼C/D蓋接合縫隙,用塑膠卡撬開即可

6. D蓋拆下後的樣子,硬碟在左下的位置

7. 要拆硬碟稍微麻煩些,除了要先把軟排線解開、硬碟固定架螺絲卸下,邊緣的I/O板也要一併先卸下

8. 如圖示,軟排解開、I/O板卸下後硬碟固定架才能推開、取出

9. 硬碟固定架(含硬碟)取下後,軟排黏著黑色絕緣片,絕緣片黏著硬碟、硬碟架。卸下硬碟/硬碟架的螺絲後,再撕下絕緣片,撕絕緣片時稍微留意,不要傷到、折到軟排線

10.再來就換上新硬碟就好,最後就是依上述拆機步驟、反序將螺絲、殼回裝即可

至此,SSD就更換完成了,雖然描述看起來複雜,但實作下來並不難,稍微留心即可;更換記憶體的步驟就更簡單了,只有步驟1即可,不需大費周章。

升級後的筆電,能夠再戰個幾年就是物盡其用了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

Lenovo G50-70拆機更換SSD DIY

使用多年的舊電腦/筆電,迄今使用一般上網操作、文書作業都仍游刃有餘,其實沒有硬體故障的話,可以不用大花錢換新電腦;如果只是希望提升使用體驗、希望電腦反應加快的話,升級SSD、記憶體就夠了,費用不高、但體驗就很有感

社福組織經費有限,錢都要花在刀口上,電子產品折舊/折價快,該需求單位因為只是要拿來讓治療師協助傷友復健時,較易在辦公場域移動、操作內部系統、文書等,新筆電也買不下手,協助評估後,升級SSD成為首選......

筆者此次要更換的筆電是Lenovo G50-70,是筆者服務的組織於2015年採購,搭載的CPU是相當入門的i3-4030U,拿來打遊戲、視訊比較吃力,但上網、文書處理仍得心應手。

廢話說完了,以下實作紀錄才是重點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. 筆電翻到背面(或稱D蓋、D面),將電池取下


2. 電池取下後,再拆D蓋,有3顆螺絲
(※取下電池是因為安全考量,避免零組件拆裝過程短路造成元件損壞)

3. 螺絲取下後,就可以將護蓋推出取下,護蓋推的方向如下圖示

4. 拆下的3顆螺絲大小都相同,留好不要遺失了

5. 護蓋取下後可以看到記憶體、硬碟的位置了。筆者處理的這台筆電因為先前有額外加裝1條記憶體,所以照片上看起來是兩條;該款筆電原先預配置是1條4GB DDR3

6. 卸下4顆螺絲,取下再往下方照片圖示的方向取出硬碟架

7. 再來則是拆下硬碟架、並鎖上欲更換的硬碟/SSD

8. 最後就是依上述拆機步驟、反序將螺絲、殼回裝即可


至此,SSD就更換完成了;更換記憶體的步驟就更簡單了,只到步驟5就好。升級後的筆電,能夠再戰個幾年就是物盡其用了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

華碩X450J拆解、更換電池/SSD DIY

這台買來也有幾年了,但是搭載的硬體規格還不錯,i7-4700HQ處理器

也有獨顯、1TB HDD、記憶體也升級到8GB,給行政同仁製作簡報、影音教材游刃已經有餘

但電池已經壞一陣子有了,偶爾被行政同仁抱怨,換個位子、電源拔掉筆電也跟著斷電@@"


評估之後,華碩X450J自2013年7月發表,組織則是2013年9月購入,算算迄今也要邁入第7年了,但因為CPU搭載i7-4700HQ,效能其實還與現今第八代i5相當,其實用得好好的,沒道理需要汰換。

僅更換電池,自然是首選,因為花費不高;而且既然要拆機了(因為這款更換硬碟也麻煩),也決定連HDD也升級為SSD,充分發揮該機性能

以下就是拆機/升級過程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. 底部(D蓋)共10顆螺絲卸下,螺絲長短不一,共分3種尺寸,回裝時留意不要鎖錯



2. 撬開,如果SD卡槽有插記憶卡,請記得先卸下

3. D蓋掀起後,主機底部的樣子,紅框處是稍後更換電池、SSD要留意的地方,下述步驟會繼續說明

4. 電池更換步驟不難、且無螺絲,僅需將排線解開、電池就可拿起。電源排線拔除時,留意不要傷到周邊元件

5. 電池回裝方式也很容易,怎麼拆怎麼裝 (但因為要一併更換硬碟,所以建議電池排線等硬碟換完,最後再插回)
※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更換的電池,都有對照型號購買來,但仍要注意排線顏色是否跟原電池相同再插上(線路顏色是通規),如果排線顏色不同,表示該電池線路正負極與原電池規格可能有誤差,不要貿然插上,有可能損害主機板及周邊元件


6. 硬碟卸下前,先把軟排線解開、及硬碟架1顆螺絲卸下,在往箭頭方向推、微向上抽出


6. 硬碟卸下了,就可以再解開硬碟固定螺絲、更換硬碟。回裝方式就如上述步驟反序即可,也是怎麼拆、怎麼裝


7. 確認更換的零組件都回裝好、排線插好、該鎖的有鎖回,就可回裝D蓋了。最後再插電、開機確認無誤,整個過程就完成了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此次買電池約1500元左右、WD 1TB SSD則是約3500元,加起來5000元,主要是傳統HDD更換SSD會有感升級,其實比花兩萬元買新機划算的多。

(而筆電如果壽終正寢,除了電池無法挪用,硬碟也還是仍可挪作他用,當作備品)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羅技M105拆機檢修DIY

前陣子同仁拿了個滾輪故障的羅技M105滑鼠跟我換個堪用滑鼠

閒暇之餘,將這個故障品拆來檢修.....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. 底部螺絲解拆(只有一顆螺絲)


2. 撬開

3. 原來是光柵式編碼器......

烙鐵和周邊工具都準備好了,看到是光柵式編碼器,可別急著就把編碼器解焊了

光柵式編碼器,應該比機械式的耐用的多

如果操作時,螢幕上的滾輪運作不順(不是沒反應),有可能是灰塵影響光柵

所以,用吹塵球清潔一下就好。既然都拆開清潔了,就整個板子、滾輪都卸下清一清

完成後回裝,幾乎都能恢復正常

如果真的要換光柵編碼器,烙鐵程序就跟機械式編碼器、微動開關的更換一樣。

(可參考筆者的其他篇滑鼠維修文)

只是光柵式編碼器比較貴,價格是一般編碼器的好幾倍

要換的話,就自行評估工時、料件合不合算了(要練功也行啦...)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延伸閱讀:
1. 華碩ASUS MOBTUO滑鼠維修DIY

2. 羅技Logitech NX80滑鼠維修DIY

3. 微軟光學小白鯊(光學入門鯊)滑鼠維修DIY

4. 羅技M150無線滑鼠(MK220無線鍵鼠組)更換滑鼠編碼器DIY 

5. 羅技Logitech M505/V320/V450滑鼠維修DIY

6. 羅技M105拆機檢修DIY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

冷氣滴水&冷氣排水器漏水處理DIY

前陣子公司機房冷氣又再滴水了,由於已經不是第一次,好在筆者會將機房做一些準備措施(像是滴水盤、水桶等),以免假日無人進機房查看時,冷氣又再滴水......

但是拉個水桶集水,並不是治本的做法,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找源頭
(還真的是「源頭」,水源源不絕的滴出來......)

先前筆者有一篇〈日立 Hitachi RAS-22NB 冷氣拆解清潔DIY〉,是將筆者自己家中的冷氣室內機外殼拆開清潔的過程。此次筆者公司機房漏水,設備則是大金冷氣室內機。

不過,筆者強調,公司機房冷氣漏水無關冷氣廠牌款式,而是所處環境(機房)是每天開冷氣,幾乎沒關,而且冷氣排水並非自然排水,是採用排水器。根據個人經驗,長期使用下來,冷氣都排水管路都會累積生物膜,水器的漏水的機率會高於自然排水(後面會說到原因),如果可以,最好定期保養排水器

本篇原本只是要描述筆者處理冷氣室內機漏水的流程。但打著打著,想想有些基本觀念也是一起陳述好了,但其實也都是google都可以獲得的資訊。有些原理與細節,筆者闡述不清楚(或有誤)的地方,也歡迎讀者指教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前言寫太多了,回歸正題,以下就是筆者遇到冷氣漏水的實務處理流程:

1. 建議可先關冷氣、斷電

2. 由於筆者公司機房的冷氣下方因為有裝引水道、水桶,所以狀況漏水發生時,可以直接處理。

但一般家用冷氣並不會這樣做,所以在施作前,先準備好冷氣下方可以裝水的容器,如果冷氣裡頭的集水盤、排水管是因為阻塞而積水,才不會在拆殼、拆排水管時,造成大量的水滲漏。

(未裝冷氣排水器、採自然排水的,則以下步驟3~5可跳過,從步驟6繼續看下去)

3. 拆排水管: 如果不是自然排水,而是加裝排水器的,就先把冷氣到排水器的間的管子拔起。像筆者把管子拔起來,就看到生物膜了,幾乎就可確定排水管道被生物膜累積造成阻塞。

4. 使用吸管刷、或牙刷(建議使用吸管刷較好、也較長,而且有的排水管較細),直接插入管內疏通,很快的水就會流出、以及很多生物膜一起流出。筆者將冷氣排水管疏通後,水竟然流了將近1分鐘!


5. 水流得差不多,基本上這樣清就已經疏通了。但是上述這樣清有個缺點,就是室內機接冷氣管,沒有完全通(除非你準備的吸管刷夠長),多少還是會有些生物膜累積著,要清不清其實就沒差了,反正可以正常排水了。

接下來的水相當多,還有相當多的髒汙



筆者常會一不做二不休,就「順便」(其實是順勢XD)繼續清下去,看能清到什麼程度,可以一次工完成的事情,就不需要留到第二次,畢竟「下次」不知道是什麼時候。

(冷氣若是採取自然排水、沒裝排水器的,就參閱以下步驟)

6. 要拆冷氣室內機外殼。筆者在此不詳述,因為廠牌/機型不盡相同,拆殼作法不同。

筆者此次拆的大金冷氣外殼,也並未將整個外殼卸下,也只是卸下幾根螺絲,殼下方可以稍微扳開,就可以拆下排水管。

這裡的排水管,就是接著集水盤的,冷氣排水、長久下來會產生生物膜,會慢慢堵住排水管,而且冷氣的排水管徑都很小,如果生物膜,水就很難排出,就會產生筆者遇到此次冷氣滴水的狀況。

當然啦......如果能拆到外殼取下、再把整個集水盤都取下(像筆者拆自家的日立冷氣),當然更好,集水盤、排水管都能一起清,但每個人都不是水電專家。就量力、盡可能拆到能力所及的地方就好

筆者公司機房的這台大金冷氣,筆者只能拆到取出排水管。肉眼所見,就是生物膜、髒汙。

7. 接著就是用吸管刷、牙刷清潔。但如果是一整條的排水管,不是像筆者這樣,排水管→接排水器→再抽出去,那就直接排水管頭端,放個漏斗,倒100cc的漂白水,就能有效清潔、疏通冷氣排水管


8. 如果想一併清潔冷氣排水氣,作法也是跟上面相同。

冷氣排水器取下,先將裡頭的水盡量倒完,再倒入漂白水即可。可浸泡一段時間,或直接裝回都行,冷氣開一段時間後,再藉由冷氣排水器抽水時,一併疏通後端管線

9. 最後就將上述卸下的,回裝,就完成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※如果排水管不是明管,是埋在牆壁裡的,真的只能拆外殼、拆集水盤了(像筆者拆自家的日立冷氣)這樣,才有可能明顯看到排水管。

再不然,其實還有一招,就是用漂白水裝噴瓶,直接朝冷氣冷凝鰭片噴,漂白水就會順流到集水盤、滲透排水管,慢慢就通了

但是, 完成後,仍需持續維持通風、冷氣還要持續開啟一段時間,直到漂白水味道散去,不然漂白水揮發,對呼吸道傷害相當大!

而且用了這招,一樣要先忍受室內機一邊滴水的情況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延伸閱讀: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創用 CC 授權條款
本著作由Clement_Hsu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