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食譜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食譜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

[心得]科帥AF-708氣炸鍋

「科帥」這個牌子應該是中國品牌...

原本對中國牌的家電沒有什麼好印象,大概就是價格便宜是優勢。直到回岳家看到岳母買了一台科帥AF-606的5.5公升的氣炸鍋,相當便宜好用......
(大約2019年購買AF-606,約1800元)

但市售氣炸鍋的缺點就是可料理的容量太小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直到筆者2020年底新居落成,開始評估採購大小家電時,原先也在猶豫是否先購買大烤箱,但卻點就是熱效率較氣炸鍋差(比較耗電),而且體積也相當大

後來看到大公升的氣炸鍋,科帥 AF-708,外鍋8公升、內鍋則有5.6公升,算是相當大了(當然體積也大),轉而購買氣炸鍋,購買價格為2000元整。

▲中間這台就是筆者家中的氣炸鍋,科帥AF708,左右兩側電器正好當作比例尺
(左:特福萬用鍋、右:小米快主壺220V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氣炸鍋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心得,就是威力加強版的旋風烤箱,熱效率還不錯,所以跟一般烤箱比起來加熱效果較好,同樣的食品,氣炸鍋要加熱的時間比烤箱短

好比筆者用一般烤箱烤冷凍雞塊(像是麥克雞塊這種的),需要酥脆口感的話,大約要半小時來烘烤,但同樣的溫度設定氣炸鍋大約僅需15分鐘。

另外就是氣炸鍋的設計並沒有太多專精的技術,例如要價2000元跟近萬元的氣炸鍋相比,前者的功能大約是後者的8~9成,剩下的差異就是標榜的材質/塗層、附加配件、品牌名稱(的價值)等。大廠還是有大廠的品質/價值和優勢,但2000元的氣炸鍋也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狀況
(氣炸鍋各式配件,上蝦皮也能找到、價格不貴)

沒有品牌迷思的話,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、中國品牌、台灣品牌其實都功能都大同小異,而且不少是中國貼牌/代工的,重點是價格比大品牌便宜很多。

但筆者家中大多的家電都是買大品牌的,唯獨氣炸鍋買科帥、電熱壺買小米的,除了是因為上述原因(便宜也會有好貨)之外,最重要的還是「大公升的氣炸鍋很少選擇阿!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有關清潔:
筆者購買迄今,使用約4個月,雖然內外鍋都是不沾塗層、不難洗,但說明書並未提及能否丟到洗碗機洗,所以剛開始都使用手洗。
(像是IKEA賣的餐具、廚具都有標示是否可放入洗碗機、或是必須手洗;而特福不沾鍋也有標註,部分款是不沾鍋可以放洗碗機、萬用鍋不沾內鍋則必須手洗......等)

然而筆者家中大多餐具廚具都丟洗碗機洗了,每次要洗不沾鍋餐具也挺懶的......。直到某次烤串刮到內鍋,以為塗層要被刮傷了,仔細巡了幾次並未刮傷,索性之後就丟入洗碗機一起和餐具廚具一起洗了

至於內部風扇、加熱管等,目前幾次目視都尚未有油垢,但會在冷卻的之後用抹布稍微擦過,還沒遇到什麼油煙/油垢累積......

(可能之後有遇到要清潔的話,再把本文做更新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總之,氣炸鍋在筆者家算是使用率相當高、相當方便使用的廚房家電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筆者以下是家使用氣炸鍋經常料理的:

▲冷凍薯條、冷凍雞塊、菜市場炸物攤買回的(冷凍後再加熱)、新鮮四季豆

▲▼好市多買的無骨香酥雞,炸完後就像是鹽酥雞攤賣的一樣

▲月亮蝦餅、塗些油後氣炸,大公升的才有空間能整片放入;不然小公升的就要先切再氣炸了


▲地瓜洗淨切條、塗些油之後再氣炸

▲▼炸完之後


▲▼吐司邊條不想浪費,先淋上奶油、也可多灑些砂糖,低溫氣炸,就是奶油酥條的口感


▲▼好是多買的炸雞,氣炸加熱後的口感就是麥當勞麥脆雞,但沒有辣...(不喜歡)


▲▼雞翅先醃過,再放入氣炸鍋烤


▲▼鯖魚一夜乾氣炸,超過20公分還能放入內鍋,如果魚再大一些,就不要用內鍋、改放外鍋來烤了


▲鯖魚烤出來還不錯

▲▼豆干、甜不辣也氣炸,反正鹽酥雞攤有的,都嘗試過


▲杏鮑菇、甜椒、冷凍鹽酥雞一起炸也行,不過經驗上還是分開炸比較不影響口感


▲▼鯖魚切片,用氣炸鍋來烤,表皮酥脆


▲▼馬鈴薯切條、塗些油氣炸


▲▼馬鈴薯條快好之後,甜不辣、杏鮑菇一起炸


▲烤布蕾也行

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

食譜 - 烤餅乾

平常假日有閒都會做些鬆餅,懶人作法,麵粉、糖、雞蛋、奶油和一和再以攪拌器打勻就可以用平底鍋烤了,但是有的烤得較乾,就有點餅乾的口感......

前些日子一時興起就調整配方,嘗試做做烤餅乾,想說只要將麵糊調得更稠一些(麵粉比例提高),應該就比較好烤吧(?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食材準備:
1. 低筋麵粉60克
2. 生雞蛋2顆
3. 砂糖40克:可依喜好增減。通常做蛋糕、鬆餅、餅乾的食譜,糖與麵粉的比例幾乎是1:1,但如果不介意做出來的外觀(似乎糖多加些,打麵糊也可以比較發?)、或是要做給小孩吃的話,可以少加些糖,比例可達麵粉的一半或2/3。
3. 無鹽奶油約20克,大約一大匙左右即可,讓餅乾有些香氣(橄欖油也可,只是味道比較不香),甚至不加油也行。

器具、耗材準備:
1. 鍋具或容器:用來將食材和在一起
2. 秤:當然是準確最好,但也不用完全精準,因為做出來的食品頂多影響口感(個人經驗)。筆者使用的是IKEA的電子秤
3. 攪拌器/打蛋器:如果有電動式的,當然就省時省力囉!
4. 烤箱/烤盤:需要可控溫(170~180度即可)
5. 烘焙紙:麵糊倒在烘焙紙上,烤完後取出也不用擔心沾黏在烤盤,尤其如果麵糊裡頭沒有放油,烘焙紙就更重要啦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烹調過程:
1. 生雞蛋去殼後,不分蛋黃蛋白,與麵粉、砂糖、無鹽奶油(如果是固狀,則先隔水加熱至液狀)一起放入同一容器中

2. 使用攪拌器將麵糊打勻

3. 烤盤上放一層烘焙紙,將麵糊倒到烘焙紙上。也可先將麵糊倒入塑膠袋,再剪個小洞,擠出一小片、一小片的型態也可;薄一點的話比較快烤熟。本篇筆者是採用懶人烤法,將麵糊一次倒入烘焙紙上XD

4. 烤箱先預熱200度/5分鐘,預熱後再將烤盤放入,以170度烤20分鐘。外觀輕微焦黃就完成了,如果烤了20分鐘,外觀看裡來沒什麼變化,可再增加5分鐘、或180度烤3分鐘(每個烤箱性能不同,溫控也不一定準,所以頭一次烤,可以邊烤一段時間邊微調)。不要烤焦就好,烤得不乾、不脆,頂多就是吃影響口感罷了,未來再微調烘烤時間就好。

5. 從烤箱拿出後,放涼就可以吃了。由於筆者是採用懶人烤法,將麵糊一次倒入烘焙紙上,所以烤出來的餅乾也是「一大片」,所以烤完放涼後,折成好幾塊就好了XD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個人心得:
1. 其實只要食材比例落差不要太誇張,通常烤出來的口感都不會差太多
2. 這種烤餅乾的做法、程序不難,上手後其實可以再依自己喜好調整食材比例。
3. 個人覺得這類簡易的糕餅類食品,只要有熟、不要焦,成品縱使外觀不好看但口味都不會難吃到哪......而且自己在家做,可以少量製作。

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

食譜 - 滷肉燥(滷肉飯)

以前在外工作,地處偏遠,想要吃什麼都要自己下廚,包括滷肉飯。一時心血來潮看了食譜,幾次之後也發現其實料理起來不難(就是要花時間準備食材、以及花時間燉煮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食材準備:
1. 豬絞肉:可直接買現成的豬絞肉,或是買三層肉回來再切碎,後者較費工,但三層肉油脂較多、也有豬皮,所以滷起來較香
2. 醬油:依個人喜好加入所需的量,通常我滷一小鍋的話,醬油的量是介於半杯~一杯,因為加多了反而鹹
3. 冰糖/砂糖:個人偏好冰糖,大約也是半杯的量
4. 油蔥酥/紅蔥頭:如果有油蔥酥,油蔥酥是首選,滷到化掉,如果沒有油蔥酥,用紅蔥頭也行,切碎
5. 洋蔥:半顆切碎,甚至要到一顆也無妨,也是要滷到化掉
6. 米酒:一杯~半瓶,主要去腥味、也能提升滷肉香氣,但沒有米酒的話,用水也行
7. 水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烹調過程:
1. 將肉與碎洋蔥、紅蔥頭一起拌炒熟,不需放油。如果是五花肉,因為油脂豐富,所以很快就會出油,拌炒過程碎洋蔥也會炒軟。
2. 加入米酒、醬油繼續拌炒,此時就慢慢變成燉煮了。
3. 將水加到鍋中,水位比肉高,轉小火燉煮。
4. 再將油蔥酥、冰糖加入,持續小火燉煮約一小時,可上鍋蓋、避免水分蒸發太快。

懶人煮法:
1. 所有食材全部一起下、連水一起加入,然後煮熟,過程中稍微攪拌,避免肉黏再一起。
2. 煮滾後轉小火燉煮,可上鍋蓋;或是用電鍋燉煮也行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個人心得:
1. 以前嘗試過有加蒜頭、或是加五香粉等等的調味料,但其實用單純的煮法就可以很好吃,當然依個人喜好,還是可以加入不同的調味品或食材嘗試。
2. 食材的比例寫得很隨便、不精確,因為每次滷的時候的確也很隨意。說真的,不會哪樣食材、調味料多放或少放味道就「走經」了 (除非像是醬油、砂糖放整鍋,這就另當別論了......)。幾次之後其實就會有自己比較偏好的食材比例與煮法。
3. 懶人煮法雖然隨意,但味道不會差太多,所以烹煮順序也不用太拘泥,而且肉燥本來就會越滷越香。

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

食譜 - 紅燒牛肉湯/紅燒牛肉麵

murmur......廢話先寫在前面......

原本只是以年前外派在外地時,想要吃紅燒牛肉,但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,一個人駐點、所在地外食也不方便,只能買食材來自己少量的煮。

所幸靠著萬能的google大神,讓我學會煮紅燒牛肉湯,也漸漸煮出興趣,現在老媽常常沒幾週就會買牛肉回來嚷嚷著要煮、再分給阿姨舅舅們。雖然煮幾來頗花時間,但也滿有成就感的,因為這是我少數敢拿出來炫耀的拿手菜(得意)

不過紅燒牛肉湯的煮法其實相當多樣,吃過很多牛肉麵店/攤,大多都是稱做紅燒牛肉麵,但吃起來每家店的口味都有差異,有個吃起來味道很相近的、但不會完全相同。

自己煮下來的心得是,食材的比例、或是某些食材有沒有加,煮出來的味道差異就比較明顯。好比是有沒有加番茄,吃起來就很明顯;有的不加豆瓣醬、醬油味較重;除了加番茄、再放紅白蘿蔔,湯頭的味道會比較清甜;有沒有放大辣椒,影響的不是辣味,而是辣椒的香味;醬油多寡當然就是影響醬油味......(甚至也可以不加)。

食材/調味料放入煮的順序,反而對味道影響不大,個人經驗是,只會影響能不能煮到軟爛或化掉。例如番茄或是洋蔥,雖然這兩樣食材能煮到化掉是最理想的狀態,湯的味道會清甜、以及有番茄的香味(這形容好像不夠傳神...^^"),所以會一開始就先加入;但順序上如果沒有先加也無妨,因為整體牛肉湯燉煮需要時間,所以後面才加也沒關係,頂多就是能吃到軟軟未化開的番茄或洋蔥。

說了很多(廢話)心得,一部份是做點記錄,告訴自己「沒關係啦~ 應該不會難吃,之前也都是這樣」

另一部分是想要說明,牛肉湯煮了很多次,我沒有一次是完完全全照著前一次的方式或比例來煮,每次都有點不同,但不會因為沒照著做就整鍋煮壞,每次都想嘗試「試試看這樣做好了,是不是比較省時/或比較好吃」

所以即便是第一次學著煮的朋友,不用覺得看到清單要準備一堆食材/調味料就打退堂鼓了,大多都是一般廚房就有的的食材/調味料,只要食材準備好,step by step,就能完成。也且也不會因為少加了什麼食材或調味料就整個「糟經」

而且,請記住,這是「牛肉湯」。是湯,所以靠著「暗黑煮法」也能成功
(至於什麼是「暗黑煮法」,下面見分曉)

但說來說去,其實還真沒什麼秘方,就像上面說到的,每家店的口味都不同、自己每次煮的也不同。所以會煮之後,再慢慢摸索出自己最滿意的食譜就好啦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食材準備:
  • 牛肋條 5~10條,切塊;牛腩、牛腱都可以,菜市場或好市多買都行
  • 紅蘿蔔2~3,削皮切塊
  • 白蘿蔔1~2條,削皮切塊
  • 洋蔥1~2顆,切碎、越碎越好
  • 番茄數顆,切塊
  • 老薑1~2塊,切片、可用茶包袋裝
  • 1-2根,切段(烹煮用)、部分切蔥花(牛肉湯/麵佐料)
  • 蒜頭 6瓣、壓碎去皮,切碎也可
  • 豆瓣醬 2大匙~半罐 (不吃辣就改用不辣豆瓣醬)
  • 醬由 1~2
  • 糖或冰糖 2~4
  • 米酒 1杯~半瓶,量多少皆可,沒有米酒直接用水取代也可
  • 大辣椒2條,不用切也不用去皮
  • 油一大匙,豬油、沙拉油、橄欖油皆可,一開始熱鍋、炒洋蔥/肉用



食材看似多樣,但大多都是廚房常見的食材/調味品,所以不難準備,食材比例也不用太拘束,喜歡番茄味就多放番茄、喜歡吃蘿蔔就多些蘿蔔。

倒是調味品不需要減量,才能讓食材燉煮入味,如果第一次烹煮後覺得湯頭味道太重鹹,要喝的時候再加些水稀釋即可,或是之後燉煮時依自己喜好及經驗調整調味品比例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烹調步驟:
1. 熱鍋,加入一大匙油,放入洋蔥、蒜炒軟、此時番茄也可以一併入鍋炒,洋蔥炒軟後再放牛肉入鍋炒



2. 牛肉接近炒熟,放入豆瓣醬、醬油拌炒/煮,煮滾後稍微燉煮個幾分鐘,再加入米酒,然後再煮滾


3. 薑、蔥、紅/白蘿蔔、冰糖、大辣椒此時可一起全下,再加水蓋過食材;個人經驗是水也不需要太多,米酒、醬油的水分通常能淹滿炒鍋上的食材


4. 煮滾後轉小火燉煮;燉煮時請勿試味道,因為各種調味料、食材都還沒入味,各自味道會夾雜一起,會覺得很難吃(但燉煮完之後的味道就完全不同了)
經驗上轉小火、上鍋蓋並不會滾到滿出來。再燉煮1小時、熄火,此時通常放涼就好,整鍋算是很濃縮的湯汁與料。

5. 要吃的時候,再盛裝需要的分量,加水、加熱即可,因為湯很濃,所以再加入的水與湯幾乎是1:1;燉煮時的薑片、蔥、辣椒、番茄皮等也可以撈起來了

※小撇步,通常剛煮完的牛肉湯並不好吃,因為湯/食材都還沒有入味,味道會很「怪」,所以個人經驗是:
a. 如上步驟4,燉煮1小時之後就可熄火放涼,最好能放個兩三個小時,整鍋湯雖然會慢慢降溫,但是食材和湯也會慢慢入味,牛肉與蘿蔔才會軟爛

b. 雖然可以靠著持續燉煮達到軟爛入味,但很費火;或是使用壓力(悶燒)鍋,看似省火,但是煮起來的效果卻沒有上述放涼入味來的好

c. 最理想的狀況是:晚上煮,到步驟4時,最後的燉煮大約一小時,然後放涼隔夜,省火,隔天湯頭和料都很入味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說上述的步驟讀者覺得看得眼花撩亂,那就只好用「暗黑料理法」了!

為了多湊點字數,就先來說說暗黑料理法的典故吧......

某天上班時,媽突然賴我,說有牛肉,要來煮紅燒牛肉湯,但是不會煮,要我把煮法賴給他,當我洋洋灑灑的把上述從食材準備到煮法寫完後,媽說:「太複雜了」

於是我只好說「那你就全部食材一起丟下去煮吧!」

就這樣,牛肉湯暗黑料理法就這麼誕生了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但這樣料理,會難吃嗎?

說真的,不會,就如同上面寫落落長的廢話料理心得

食材放進去的順序,不會影響整體的味道,只會影響食材有沒有煮到軟爛。

吃了我媽的版本,只有覺得牛肉、蘿蔔沒煮爛,洋蔥、番茄沒化掉,湯喝起來味道也很好(喝起來差不多)

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

食譜 - 地瓜球 (附加地瓜餅食譜)



常常可在夜市、路邊攤看到,讓人一口接一口的經典小吃!

某次帶家人去八里玩遇到路邊的攤販正好有賣地瓜球,一時嘴饞就順手買一包來吃,邊吃邊想......「這個東西如果要自己做,不知道難不難?」但是才想到這裡,手中的地瓜球就已經吃完了@@"

一小份沒幾顆 / 25元,三兩下就吃完,意猶未盡,立馬就先用手機上網找作法,還真的不難、材料也很簡單,當晚回家就立刻來試做了,以下是參考網路上的食譜後,再稍作改良,也比較適合小孩食用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食材:
1. 熟地瓜200克

2. 樹薯粉(地瓜粉)120克。
※地瓜粉/樹薯粉的典故可以查查網路,兩者實際上追本溯源還是不同,但積非成是,現在市面上賣的樹薯粉都會寫「原名:地瓜粉」

3. 砂糖20克:網路上的地瓜球食譜,使用的糖比例都很高,但地瓜本身已經帶有甜味,炸起來也有香氣,也很好吃了,試過減糖的比例後,20克是很恰當的,也可以比較放心做給小孩吃。

4. 炸油適量:既然是要用「炸」,使用的油就不要少,油量最好能高過/覆蓋過炸物本身,而且炸物通常在起鍋前可提高油溫就會逼油,撈起來之後吸附的油也會比較少;至於要用什麼油,只要能油炸、冒煙點高的油皆可。

※如果想要油少,可以試試用「煎」的,就是地瓜餅,口感仍會QQ的,只是沒有像地瓜球空心帶有點酥脆


烹調過程/心得:
1. 地瓜削皮,切片、切塊或切碎皆可,然後蒸熟,蒸的水量可以稍多,讓地瓜可以蒸軟一點

2. 將地瓜壓泥、伴糖:地瓜蒸熟後再秤重,以熟地瓜為基準依比例配砂糖、樹薯粉
由於地瓜已經蒸熟了、也含水份,所以很軟,用湯匙或湯勺就很好壓,可以一邊伴糖壓泥

3. 壓泥後伴地瓜粉揉團:地瓜粉不需要過篩,可以直接拌入揉團,揉團的時候會有「水份好像不夠」的感覺,但其實不需要再加水份,完整的揉均勻之後,就可以切塊搓圓,就像搓湯圓一樣,大約5元大小就可以了

※如果是要煎地瓜餅,可以稍微揉到10元(或更大一些)的圓球,再壓成扁狀

4. 油炸:不需熱鍋,冷油就可將地瓜球放入,小火油炸時先不要壓(不然會變形),可視情況些微翻動(避免黏鍋),當地瓜球的顏色會漸漸轉深,就可以轉為中火,再將用鍋鏟反覆壓地瓜球、翻動(不要怕費力,因為真的很費力),地瓜球會膨脹、變大,表皮也會越來越硬。起鍋前可轉大火,將油逼出,撈起後再瀝乾即可





※火力大小通常要憑經驗,每個瓦斯爐提供的火力也不同,像是瓦斯爐也有分能源效率,像是一級能效的爐具,假設同樣開中火,提供的熱度就會比舊型沒有能效認證的來的高;每個人習慣用的鍋具、油量不同,也會影響烹調過程。所以我上面寫的油炸過程,最終還是要依每個人自己的習慣與經驗作調整

※這裡寫到是用鍋鏟,因為鍋鏟比較好取得,廚房必備;通常地瓜球攤販用的是「撈麵網」,但撈麵網種類不同、也不是每個人家裡廚房都有,如果有下圖左側的這種撈麵網來壓地瓜球應該是很好的工具(右邊的應該不適合壓吧!)


5. 地瓜餅煎法:略過上述第4點油炸過程,改成用不沾平底鍋煎。雖然是使用不沾平底鍋,但仍建議放一些油,油能讓地瓜餅煎起來稍微膨脹、裏頭口感吃起來也才會有Q軟的感覺。煎法跟炸的方法有幾分相像,剛開始不需要去壓,當兩面都煎到金黃、帶有些微酥脆感時,在用鍋鏟反覆壓、翻面,最後也會有膨脹的感覺,就可以起鍋了!




小朋友很喜歡吃!

創用 CC 授權條款
本著作由Clement_Hsu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。